六轴机器人为中国带来了什么?

2018-07-16 10:26:32 康道昊威 108

  六轴机器人在很多企业都已经投入了使用,替代了人工进行作业,那么,具体来说,六轴机器人为中国带来了什么?


  1.六轴机器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大市场


  中国是工业机器人的全球第一大市场。多份不同来源的统计资料共同显示,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销量近年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,产业规模日益扩大。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测算,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有望从2012年的10.6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58.9亿美元。


  IFR今年2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6年韩国凭借631台/万人成为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。新加坡、德国、日本、美国这一数字相应为488、309、303和189。而中国为68台/万人,低于全球制造行业74台/万人的平均水平,仅为韩国的10%左右。根据工信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共同制定的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,到2020年,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过150台/万人,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的升级,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存在广阔的空间。

关节机器人

  2.六轴机器人告别人力低成本的制造企业有新追求


 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反映出各地经济的发展态势,有风向标的作用。


  目前,“机器换人”已经在浙江、广东等地成为潮流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是这些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发生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;另一方面,则体现出国人将自己从高风险、重复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意愿不断提高。“‘机器换人’,对很多企业而言,已不是想不想做的事情,而是不能不做的任务。”深圳一家生产高档玩具的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


  大量使用人工难以为继。“为此,我曾有意将工厂搬往东南亚等地区,但是其中蕴含的各类风险着实不小。如果机器人能让生产成本上涨减缓甚至有所下降,我当然更希望能将工厂留在国内。”当然,“机器换人”并非简单地排斥人工,而是通过更多技术人员操作机器人,实现“人机协同”工作,这样产品质量提升了,工厂效益提高了,国际竞争力也增强了。像在制造业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,有资料显示,推行“机器换人”以来,东莞市的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6.1%提升到90.7%,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,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.43%。


  3.科技创新水平获突破


  客观地讲,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系统集成和应用端的优势明显,但关键零部件的稳定性与国外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,这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掣肘之处。整体而言,我国工业机器人超过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仍由以ABB、安川、库卡和发那科“四大家族”为代表的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,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。


  业内人士认为,预计3~5年内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,即减速器、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的国产替代高潮将出现,2025年有望实现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全部国产化,这得益于我国产、学、研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。


  除了技术进步、加快国产化之外,为了企业能够用得起机器人,各地也想出了不少好办法。例如,在提出打造“机器人之都”战略目标的重庆,全国首家以机器人命名的融资租赁企业——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,3年多来合同金额累计已超过35亿元,为长安、力帆等企业提供了2000余台机器人。该公司常务副总裁申辉昌表示,通过融资租赁可以减少企业的一次性资金投入,让企业提前使用更大价格折扣的机器人。


  2017年,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31079台,同比增长81%。13万台,约占全球产量的1/3。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“一路小跑”的发展势头,也从一个侧面证明—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在持续加快。